高等研究院欧俊科副研究员团队在工程技术领域和材料科学领域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两篇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21-11-25    浏览次数:

高等研究院欧俊科副研究员团队在工程技术领域和材料科学领域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两篇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高等研究院欧俊科副研究员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成都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了2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工程技术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中科院SCI一区,IF9.127)和材料科学领域Top期刊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中科院SCI一区,IF4.158)。论文题目分别为”Buckwheat derived N-doped carbon coated Na3V2(PO4)2F3 enwrapping in graphene as enhanced cathode material for high performance sodium ion batteries”“Carbon coated Si nanoparticles anchored to graphene sheets with excellent cycle performance and rate capability for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

 

 

 

欧俊科课题组构建了一种N-掺杂生物碳包覆和石墨烯复合的三维导电结构,改善了Na3V2(PO4)2F3正极材料低的电子传导,成功制备得到NVPF@C/G复合材料。该NVPF@C/G正极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0.2C倍率下充放电,其容量达到125 mAh g−1,循环100次后为110.5 mAh g−110C下达到80.6 mAh g−1。此外,由NVPF@C/G正极和硬碳负极组成的钠离子全电池表现出良好的工作性能,在0.5C倍率下其放电容量为105.5 mAh g−1。本工作表明,制备的NVPF@C/G复合材料有望成为一种有较大潜力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powsour.2021.230654

 

另外,欧俊科课题组还报道了一种特殊的掺氮碳修饰硅负极(Si@NC/G)。蛋清中Si纳米颗粒和石墨烯片层均匀复合,经高温碳化后可在Si颗粒表面形成均匀的氮掺杂碳层,有效的增强硅负极的导电性和缓解其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制备的硅基复合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其首次可逆容量达到1870 mAh g−1,循环200次容量仍可保持在1045mAh g−1。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urfcoat.2021.127262

以上科研成果得到了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以及成都大学科研启动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欧俊科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二次电池材料设计、超级电容器及电催化材料,作为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数篇。